2024年全南县龙源坝镇山洪灾害防御预案
1.总则
1.1 编制目的
山洪灾害是指由于降雨在山丘区引发的洪水灾害及由此诱发的泥石流、滑坡等对国民经济和人民生命财产造成损失的灾害。为有效防御山洪灾害,最大限度地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避免群死群伤事件的发生,特编制我镇山洪灾害防御预案。
1.2 编制依据
本预案制定依据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地质灾害防治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汛条例》、《江西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办法》、《江西省防汛抗旱应急预案》、《中共江西省纪委、省监察厅bet36体育在线-【官网直营网站】 @:在防汛抗洪工作中加强监督严肃纪律的规定(试行)》等。
1.3 编制原则
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为首要目标。贯彻“安全第一,常备不懈,以防为主,全力抢险”的工作方针。落实行政首长负责制、分级责任制、分部门岗位责任制、技术责任制和值班责任制。
1.4 适用范围
本预案适用于全镇范围内山洪灾害及其引发的山塘及水库垮坝、堤防决口、水闸倒塌等次生衍生灾害。
2.基本情况
2.1 自然概况
我镇位于全南县北部,地处东经114°10′~114°50′(如113°34′~118°28′),北纬24°30′~25°10′(如24°29′~30°04′)之间。境东与陂头镇交界,南接城厢镇,西与广东始兴连接,北面与广东南雄毗邻。全镇总土地面积263平方公里。地势南高北底(如东南高、西北低),最高山峰海拔828.7米,最低海拔350米。主要以山地、丘陵、岗地平原为主,山地占70%,丘陵占30%。境内土壤主要种植有水稻、花生等。植被以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如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为具有代表性的植被类型,全镇森林覆盖率为70%。
我镇属中亚热带湿润气候区,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四季分明。多年平均降雨量为1700毫米,年最大降雨量为2000毫米,最小为1400毫米,降水大部分集中在4~9月,约占全年雨量70%,最大一日降雨量为50毫米(时间为4-5小时)。
暴雨类型一般有锋面气旋雨和台风雨等。全年各月均有出现,年均出现暴雨次数1-2次。3~6月以锋面气旋雨为主,7~9月受台风影响,暴雨历时短,强度大。
区域内水系发达,主要河流(10平方公里以上)有6条。1、雅溪河:雅溪河发源于小叶岽内古潭,流经坪山、雅溪村,在龙源坝村江坪汇入黄田江;2、大竹园河:大竹园河发源于上窖村石背,流经假茶坑、水背、响坝、于寨下村、樟树下汇入黄田江;3、黄田江:黄田江发源于上窖村石下,流经广东始兴下窖、良伞寨、寨下、江坪、镇头,流入陂头镇老水尾;4、孔地河:发源于广东始兴县王社,流经长坝于龙源坝村黄泥潭汇入黄田江;5、白田河:白田河发源于广东南雄县瓦窑岗,流经南石坑、上白田、下白田于炉坑村、新村围汇入黄田江;6、石坑河:发源于广东南雄县新森岭,流经老禾迳、乌石坑,于镇头村胡芦顶汇入黄田江。
2.2 经济社会情况
我镇辖区内有8个行政村,113个村小组,3509户,1.4万人。
全镇国土总面积263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1.6万亩,林地面积18万亩,以种植水稻、花生、西瓜为主要经济来源,乡镇企业主要有竹子加工、采矿、针织业等。
2.3 山洪灾害防御现状
2.3.1 历史山洪灾害
由于受台风降雨等的影响,1996年8月7日,我镇遭到了百年未遇的特大暴雨,6小时内,降雨量达80毫米。因暴雨降雨量大,来势猛,时间长,致使山洪暴发、河水猛涨。据调查统计,全镇4个村均不同程度受灾,受灾人口达5000人,因洪水和山体滑坡造成0人死亡,农作物受灾面积250公顷,倒塌房屋10间,冲毁桥梁0座,陂坝2处,公路0.2公里,造成直接经济损失15万元。受灾最严重的是雅溪汶坑等地,洪水冲毁房屋6户。
2.3.2 当前山洪灾害防御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基于山洪灾害的突发性和不确定性,从我们近几年来进行山洪灾害防御工作来看,还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部分村地理位置偏远,抢险救灾存在困难。辖区内山高坡陡,群众居住分散,交通不便,甚至一些村(组)没有移动信号,通信较差。且大多数公路与通信通电线路均靠近山沟溪河边,每次遇山洪灾害发生,公路被冲毁中断、通信及输电杆线被冲倒毁坏,对抢险救灾造成一定的困难。
2、防御工程措施较少,防御工作难度大。经实地调查,我镇区域内真正能防御山洪灾害的工程措施比较少,即使有防护堤,在山洪灾害发生时河堤防洪能力不强,不能抵御洪水侵袭。
总之,山区山洪灾害防御工作是社会全民性工作,是一项较为复杂的防御系统工程,要搞好山区山洪灾害防御工作,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使洪水损失减小到最低限度,必须对村、组的群众进行群测群防的知识宣传,加强现代化通讯网络建设,做到能随时掌握区域内的雨情、水情、灾情,传递山洪避险信息。
3.危险区、安全区的划分
3.1 划分原则
危险区是指受山洪灾害威胁的区域,一旦发生山洪暴发、泥石流、山体滑坡等情况,将直接造成区内人员伤亡以及房屋、设施的破坏。危险区一般处于河谷、沟口、河滩、陂坡下、低洼处和不稳定的山体下。安全区是指不受山洪、泥石流、山体滑坡威胁,地质结构相对比较稳定,可安全居住和从事生产活动的区域,安全区是危险区人员的避灾场所。安全区一般应选在地势较高、平坦或坡度平缓的地方,避开河道、河口、陡坡、低洼地带。
3.2 “两区”基本情况
根据山洪灾害可能发生的程度和范围的调查,基本情况如下:各村居住在山洪暴发危险区的居民共计41户,危险原因为居住在沿河或山脚的人员、切坡建房等。
4.组织体系
4.1 组织指挥机构
为了建立我镇防汛快速反应机制,切实贯彻中央、省、市、县的有关防汛文件精神,减轻洪涝灾害造成的损失,维护好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组织和领导山洪灾害防御工作,成立龙源坝镇防汛抗旱指挥部,领导和组织山洪灾害防御工作。山洪灾害防御实行统一领导,各村委会、镇直各单位协作配合的原则,共同做好防山洪和抢险救灾工作,办事机构设在镇水务站,设办公室主任一名,由镇水务站负责人担任。
镇党委书记任指挥长,相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指挥部下设信息监测、转移、调度、保障4个工作小组和1个应急抢险队。各行政村成立以村书记为责任人的山洪灾害防御工作组,同时,各村成立以基干民兵为主体的应急抢险队(每队不少于20人)。每个村、组均要落实降雨和水位、工程险情、泥石流、滑坡监测人员,确定一名或几名信号发送员,并造花名册报送镇防办及县防办备查,信号发送员向相应工作组报送有关情况。
4.2 分工与职责
在县防汛抗旱指挥部的统一领导下开展山洪灾害防御工作。全镇的山洪灾害防御工作实行行政首长负责制,统一指挥,分级分部门负责。其职责如下:
指挥长:由镇党委书记担任,负责全镇山洪灾害防御工作的组织与指挥,督促检查山洪灾害预案及各级职责的落实,并根据山洪预警汛情的需要,指挥、调度、命令、调集抢险物资器材和人员。
副指挥长:由镇分管领导担任,协助指挥工作。
镇防汛抗旱指挥部办公室:具体负责全镇山洪灾害防御日常工作,负责拟订全镇山洪灾害防治的发展规划并贯彻实施;制订全镇防御山洪灾害防御预案、洪水调度方案;指导、推动各行政村制定和实施山洪灾害防御预案;督促指导境内河道、渠道内阻碍行洪的障碍物清除;负责抗洪抢险技术指导和水毁工程的修复等;执行镇党委、政府及上级指挥部命令,加强值班,确保防灾避灾信息及时上情下达、下情上报。
镇武装部:具体负责民兵参加抗洪抢险工作。
镇应急管理站:负责灾民生活救济工作,及时向县防汛办和县民政局上报洪涝灾情统计资料。
镇自然资源分中心:负责监测预报山体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并制订好预防防治方案。
镇水务站:全力配合防办做好各项工作。
镇卫生院:负责做好灾区卫生防疫和医疗救护工作。
镇电信部门:负责电信通讯设施防洪安全,保证雨水情和抗洪抢险调度命令传递及时、准确,保证防洪指挥联络畅通。
镇供电部门:负责所辖电力工程的运行安全,保证抗洪救灾的电力供应。
信息监测组:负责对县、镇防指、气象、水文等部门各种信息的收集与传递,掌握本镇区域各村组信号发送员反馈的山体开裂、降雨等信息,及时为指挥长决策提供依据。
转移组:负责按照指挥长和县、镇防指的命令,组织群众按预定路线转移,一人不漏地动员到户到人。
调度组:负责与交通、农业农村、林业、民政、水利、供电、电信、应急管理等部门的联系,调度并管理所有抢险救灾物料、车辆等,且负责善后补偿与处理。同时,在抢险中经指挥长同意,有权紧急征用抢险所需的一切物料及车辆,确保灾民的生活生产。
保障组:负责转移人员的安置,逐户逐人落实,确保灾民有饭吃、有衣穿、有干净的水喝,有病能得到医治。
应急抢险队:由镇政府组织成立一支以基干民兵和镇政府机关干部等组成的约20人的抢险队,每个村也建立一支20人的抢险队,在紧急情况下,各抢险队员自备电筒、雨衣等工具,听从命令进行有序的抢险救灾工作。
5.预警
为使镇、村、组对山洪灾害防御指挥体系科学、准确的指挥该区群众躲灾、避灾及时,在一般情况下,按县→镇→村→组→户的次序进行预警,紧急情况下按县←→村←→组的次序进行预警。县防指在接到水文、气象部门的雨情、水情信息之后,电话通知镇防办,镇防办应立即报告指挥长并通过电话通知至各村、组,各村在预警期内二十四小时连续监测巡视,发现险情应立即发出警报信号,通知到各户,并将各有关信息反馈给镇防汛办,镇防汛办立即报告县防办,如遇紧急情况(大体积滑坡、水库山塘溃坝等)村组可直接报告县防汛办,由县防指统一指挥。
预警信号为电视、电话、广播,镇防指在接到雨情、水情信息后,通过手机电话、政务微信群和广播等形式通知到各村。
报警信号一般为锣、口哨、警报器等,如有险情出现,由各报警点和信号员报告给信息监测组,并发出警报信号,警报信号的设置因地而异,一般警报信号设置为:断续鸣声,表示险情可能出现,全镇动员,提高警惕,指挥人员到位,做好一切准备,部分开始转移;连续鸣声,表示险情出现,继续按预定路线有次序地转移至安全区。
6.人员转移
6.1 转移原则和方法
转移工作由转移组负责,采取镇、村、组干部包片负责的办法,统一指挥,统一转移。
本着就近、安全的原则进行安排,先人员后财产,先老弱病残人员后一般人员。采取对户、搭棚两种安置方法。信号发送员和转移组成员必须最后离开山洪灾害发生区,并有权对不服从转移命令的人员采取强制转移措施。搭棚地点选择在居住附近坡度较缓,没有山体滑坡崩塌迹象的山头上,不能搭在山谷中或其出口两侧的山坡上。雨停后,确认其住房安全后才能允许群众搬回。
制作好山洪灾害防治工作明白卡,将转移路线、时机、安置地点、责任人等有关信息发放到每户。另外各村还要制作标识牌,标明安全区、危险区、转移路线、安置地点等。
如果在转移的过程中,原制定的交通、通讯线路中断时,各村、组要采取及时抢修或选择其他安全的路线,把群众转移到安全的地方。
6.2 转移方案
根据不同区域的气象、水文、地理、地势及居住人口数量等因素,划定好的“二区”,即危险区、安全区和转移路线,严格控制好生产、居住和建设活动。让村民熟悉“二区”范围和转移路线,同时熟记紧急避灾躲灾的转移预警信号,明确山洪灾害的监测预警方法和疏散转移方案。
7.抢险救灾
一旦发生险情,各村及时向镇报告的同时,各组和应急抢险队立刻投入救灾工作,把被困人员迅速转移到安全地带。确保灾区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尽量减少财产损失,在紧急情况下,可以强制征用和调配车辆、设备、物资等。
对被转移安置的灾民,一般在24小时内,保障组应做好有关食品和生活品的供应工作,按人定量发放的食品经费由应急管理部门在救灾款中解决一部分,镇政府和村委会给予适当的补贴,除特殊灾民外,不足部分由灾民自行负担。
对可能造成新的危害的山体、建筑物等,指挥部要安排专人监测、防御。
如有人畜伤亡,及时抢救受伤人员,及时处理人畜尸体。
洪灾发生后,镇卫生院和相关村卫生室必须迅速组织防疫医疗队带足医疗器械及防病药品到灾区,对灾区人民进行防疫工作,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做医疗防疫工作,防止疾病的流行蔓延,确保灾区人民的身体健康。
有关单位迅速组织力量抢修水、电、路、通信等基础实施。
8.保障措施
8.1 汛前检查
镇防汛指挥部应组织检查组对有关人员变动情况进行核实、补充,并重新登记造册。
对所辖区域进行全面普查,发现问题做好登记并及时处理,同时对可能引发山洪灾害的工程、区域等安排专人负责防守。
做好安全隐患排查,发现新问题,要建立好明白卡工作,同时采取整改措施,该搬迁的动员搬迁,该治理的令其治理。
水利、自然资源、规划部门严禁审批沿河、切坡建房。
8.2 宣传教育及演练
对本预案内的主要内容,要利用会议、墙报、标语等多种形式向辖区内群众进行宣传。
各村组织危险区内的群众熟悉转移路线及安置方案。
镇防汛指挥部每年汛前要组织镇应急抢险队,村应急分队开展至少一次的实战演练工作,为在抢险救灾工作中提高效率和增强抢险救灾过程的适应能力。
8.3 纪律
1、在汛期内,安排24小时值班制,值班人员不得擅自离岗,并做好值班记录,主要领导24小时不关机,确保防汛信息畅通。
2、在山洪防御和抢险救灾过程中,任何单位、部门和个人不得擅自离岗,并且要服从防汛指挥部的安排做好各自的工作。
3、我镇与各村签订防汛责任状,把具体的责任人落实到村、到组、到人,实行层层责任包干制,形成责任网络。
4、汛期过后,镇政府对山洪灾害防御工作进行总结、评比、表彰。对山洪灾害防御做出突出贡献的先进集体和个人进行表彰;对表现突出而英勇献身的人员,按有关规定报请上级追认烈士;对山洪灾害防御工作中玩忽职守造成损失的,依照有关规定,追究当事人的责任,并予以处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其刑事责任。
9.附则
9.1预案管理
预案一般为每2年修订一次,情况有较大变化时应及时修订。
9.2实施时间
预案自印发之日起实施。
10.附图和附表
10.1 附图
10.2 附表
表1社会经济基本情况统计表 |
||||||||
乡(镇) |
村 |
土地面积(km2) |
人口(人) |
耕地面积(亩) |
粮食总产量(t) |
固定资产(万元元) |
||
总人口 |
其中:城镇人口 |
农村人口 |
||||||
龙源坝镇 |
8 |
263 |
14795 |
2536 |
12259 |
19090.39 |
1848.21 |
/ |
表2 山洪灾害危险区基本情况表(乡村) |
||||||||
乡(镇) |
村 |
人口(人) |
户数 |
耕地(亩) |
房屋结构(栋) |
固定资产(万元) |
备注 |
|
木 |
砖 |
|||||||
龙源坝镇 |
龙源坝村 |
1,938 |
512 |
2162 |
|
√ |
|
|
龙源坝镇 |
炉坑村 |
2,215 |
597 |
2300 |
|
√ |
|
|
龙源坝镇 |
水背村 |
1,315 |
351 |
760 |
|
√ |
|
|
表3人员转移表 |
|||||||
乡(镇) |
村 |
总人口(人) |
计划转移人口(人) |
转移路线 |
安置地点 |
负责人 |
联系电话 |
龙源坝镇 |
水背村 |
1315 |
59 |
水背若坑至村委会 |
水背村村委会 |
马露秋 |
15979757192 |
龙源坝镇 |
龙源坝村 |
1938 |
86 |
龙源坝村新星、井头至村委会 |
龙源坝村村委会 |
陈平 |
18046862021 |
龙源坝镇 |
炉坑村 |
2215 |
30 |
炉坑村桃李树下至村委会 |
炉坑村村委会 |
魏自永 |
1877909698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