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亩鱼塘能产出3000公斤甲鱼,一公斤甲鱼能卖出120元……”江西省赣州市全南县大吉山镇斜溪村的村民说。近日,记者在采访时发现,这个拥有70余年养鱼历史、400亩鱼塘的小村落,如今不养鱼而养起了甲鱼。于是,记者带着好奇探个究竟。
“我们村在镇里是数一数二的富庶。那时,家家户户都做些小买卖,养鱼卖鱼是最多的。”谈起20世纪70年代的斜溪村,57岁的李义云脸上露出一丝骄傲。
大吉山镇位于全南县最南端,因有丰富的钨矿资源而闻名。1958年,大吉山钨矿建成投产,在源源不断向外输出矿产的同时也带来了大量的人流。斜溪人借着地理优势做起了小买卖。
“每天都像赶集,每家每户都会拿出最好的物品叫卖,鱼总是畅销的。”村民李水云当年承包了近20亩鱼塘,他回忆说,“那时每天能卖出几百斤鱼,忙也开心。20世纪90年代,斜溪村一年各类鱼年产高达万吨,每年给农户带来近万元收入。”
然而,由于种种原因,大吉山钨矿连年亏损陷入困境,与之伴生的斜溪村也遭受重创。
下岗工人陆续搬离了矿区,人口的流失让草鱼陷入滞销。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加快,大量青壮年外出务工,斜溪村劳动力外流加剧。此外,全南县各乡镇都在特色养殖、深加工等领域铆足干劲抓发展,一批批农业项目接连落地,各类时鲜以其独特的风味迅速抢占市场。时任斜溪村党支部书记的袁育贤回忆说,2005年到2015年,村里的鱼价每公斤只上涨了4元。逐渐地,村里400亩鱼塘超八成被荒废。
2021年,谭永锋就任大吉山镇党委书记,斜溪村迎来转机。如何帮助斜溪村摆脱困境,在绝境中求生?谭永锋选择了“靠山吃山,靠水吃水”。
“400亩鱼塘形状规整且集中连片。”在斜溪村党支部书记廖梅英介绍中,谭永锋了解到大部分鱼塘虽年久失修,但底子还在。
既然鱼价低迷,何不换一种水产进行养殖?人口老龄化严重,何不引进大型企业带来新活力?经过数次考察调研,斜溪村最终以商引商,引进了在生态水产品养殖、数字化养殖及销售等领域颇有建树的宏淼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全新的数字化生态甲鱼养殖基地及精深加工厂的落地投产如一针强心剂,让斜溪村重新焕发出勃勃生机。
2022年,该公司第一批投产的甲鱼迎来丰收。斜溪村还采取“公司+村集体+农户”的发展模式,实现企业发展、村集体经济增长、农民增收“三赢”。“村集体收入从2020年的5万元增长到2022年的86万元,农民年收入超4万元,放在以前,想都不敢想。”廖梅英说。
进取,永不停步。眼下,村里的预制菜工厂建设已接近尾声,300多亩鱼塘也在紧锣密鼓改造着。谈起未来,廖梅英话语里全是自信:“明年,我们村甲鱼制成的预制菜还将走进粤港澳大湾区商超。”
斜溪村的蝶变,值得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