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怀版 无障碍 无障碍

您当前所在位置: bet36体育在线-【官网直营网站】 @: > 法定主动公开 > 乡镇领域公开 > 南迳镇 > 生态环境

通报2024年10月份我省空气、水环境质量状况

访问量:

通报2024年10月份我省空气、水环境质量状况。


一、空气环境质量状况   

2024年10月,全省细颗粒物(PM2.5)月均浓度为26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21.2%,11个设区城市均同比下降。全省优良天数比率为94.4%。


11个设区市PM2.5月均浓度排名为:景德镇市第一,上饶市第二,鹰潭市和抚州市并列第三,赣州市第五,吉安市第六,宜春市第七,新余市第八,九江市第九,南昌市第十,萍乡市第十一。


全省111个县(市、区)和开发区PM2.5月均浓度均达到二级标准,排名前十(出现并列一并列入)的依次为浮梁县、南丰县、婺源县、广昌县、南城县、兴国县、黎川县、资溪县、宜黄县、寻乌县、会昌县、石城县、贵溪市和安义县;排名后十(出现并列一并列入)的依次为浔阳区、安源区、分宜县、青原区、柴桑区、湘东区、莲花县、东湖区、渝水区、濂溪区、九江经开区、南康区和青云谱区。


二、水环境质量状况


2024年10月,全省地表水水质总体为优,监测断面(点位)水质优良(Ⅰ~Ⅲ类)比例为95.9%。主要河流中,饶河和大桥河水质为良好;其余河流水质均为优。主要湖库中,新妙湖水质为良好。赣江流域地表水水质总体为优,断面(点位)水质优良比例为97.6%,与上年同期相比上升0.6个百分点。


国家考核断面水质优良比例为95.5%;“五河”和东江源头保护区出水断面水质功能区达标率为95.5%;入鄱阳湖断面水质优良比例为100%。


在省委、省政府坚强领导和生态环境部悉心指导下,全省生态环境系统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江西重要讲话精神,担当作为、真抓实干,认真履行“指导协调和监督生态保护修复工作”职责,推动全省生态保护修复监管工作取得积极成效,全省生态质量指数EQI值为75.18。我厅连续3次在全国自然生态保护工作会议上作典型发言,其中,1次大会发言,2次书面发言。工作成效主要体现在“五个更加”:


一是监管制度体系更加完善。我厅先后印发《bet36体育在线-【官网直营网站】 @:进一步加强生态保护监管工作的实施意见》《江西省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问题整改销号实施细则》《江西省省级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保护成效评估实施方案》《江西省自然保护地生态环境监管暂行办法》《江西省生态保护红线生态环境监督办法(试行)》,推动出台《bet36体育在线-【官网直营网站】 @:进一步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实施意见》,建立了江西省生物多样性保护联席会议制度。全省生态保护修复监管相关制度体系基本建立,监管工作规范化、科学化、法治化水平持续提升。


二是示范带动作用更加凸显。坚持将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作为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重要举措,立足生态环境部门职责,制定出台12条具体措施,加快推进全省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注重挖掘成功案例,研究总结其经验模式,加强宣传推广和交流借鉴,多家中央和省级主流媒体相继报道,持续营造了良好舆论氛围,多维展示和分享生态文明建设的“江西经验”。由我厅推荐的2个典型案例成功入选全省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改革创新案例:一个是《赣州市寻乌县高质量推进上下游横向生态补偿机制,东江流域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实现新跨越》,另一个是《抚州市资溪县资源整合金融创新,全面打造生态产业》。


同时发挥生态文明示范创建载体平台作用,强化复核评估,保障质量和成效,印发了《bet36体育在线-【官网直营网站】 @:推进江西省生态文明示范创建提档升级工作实施方案》,建立江西省生态文明示范创建专家库,我省国家级生态文明示范创建数量稳居全国第一方阵。目前,全省已有国家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28个,居全国第七位;“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10个,居全国第四位。指导帮扶各地探索形成丰富多样的“两山”转化路径和实践模式。参加今天新闻发布会的抚州市、永修县、广信区3个市(县)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三是生物多样性保护更加出彩。定期召开生物多样性保护联席会议,成立江西省生物多样性保护专家委员会,印发《2024年江西省生物多样性保护重点工作》,协调各成员单位明确责任、加强联动、凝聚合力、推动落实。组织典型湖库和流域水生生物多样性调查及评估工作,对鄱阳湖区、禾泸水、新余孔目江等流域开展科考调查研究。成立生物多样性保护条例编制工作领导小组,赴兄弟省份、省直相关部门开展专题调研,推进条例立法调研等相关工作,更新修订《江西省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与行动计划》。联合开展江西省2024年国际生物多样性日“六个一”宣传活动(举办一场主场宣传活动、组织一次生物多样性保护成效图片展示、组织一次主题短视频播放、组织一次生物多样性考察调研活动、发表一篇生物多样性保护署名文章、开展一系列社会宣传活动),500多万网民在线参与,取得良好社会效果。在中欧加强生物多样性投融资机制对话会上,我省作为中方的八个受邀地方之一,作了专题汇报,分享了江西实践经验。《永修县探索“候鸟经济”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入选全国生物多样性保护和可持续利用实践案例。


四是强化监督举措更加严实。加强自然保护地和生态保护红线常态化监管,坚持生态保护修复监管“四个一线”工作法(示范创建一线帮扶、生态保护红线图斑问题一线核查、自然保护地生态环境问题一线督导、生物多样性调查监测一线开展),创新开展自然保护地和生态保护红线生态环境问题区域交叉核查。加强监管平台建设,建立“监控发现—移交查处—督促整改—移送上报”工作机制,及时发现疑似生态破坏问题,督促地方推进问题整改。已连续7年联合相关部门开展“绿盾”自然保护地强化监督,正在组织开展全省“绿盾2024”重要生态空间强化监督,重点问题整改完成率为98.81%。经实地核实,生态保护红线内确定36个生态破坏问题,已完成整改35个。加强矿山大气、水、土壤等污染防治的统一监督管理,涉矿生态环境领域170个问题均已完成整改。对第三轮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542件生态破坏投诉件进行详细剖析,现场帮扶和督办10余个信访重复件、重点件,推进问题整改。


五是生态状况评估更加精准。拟制实施方案,部署启动第五次江西省生态状况变化调查评估。高标准、高质量配合完成生态环境部对我省15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开展生态环境保护成效评估工作。已完成4批次22个省级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保护成效评估,助力提升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质量、维护生物多样性和保障生态系统服务。探索开展生态保护红线保护成效年度自评估,及时掌握全省红线面积、用地性质、植被覆盖等方面的变化情况。完成赣州市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与修复工程试点区域生态环境成效评估,生态保护修复监管经验做法获得生态环境部充分肯定,2个生态修复项目(赣县区崩岗生态修复项目、寻乌县废弃矿山综合治理与生态修复项目)入选全国“山水工程”首批优秀典型案例。